拍攝日期: 2009年5月28日
拍攝地點: 平溪, 雙菁公路, 靜安路一段, 分水崙附近
拍攝器材: Canon EOS 450D, EF-S55-250mm f/4-5.6 IS
酸藤, 夾竹桃科(Apocynaceae), 酸藤屬(Ecdysanthera), 學名:Ecdysanthera rosea Hook. & Arn., 又稱為: 鹽酸仔藤、白椿根、白漿藤、十八症、風藤、酸藤木、三酸藤、螞蝗藤、牛捲藤、乳藤、酸葉藤、麻骨風、緬榕、橡皮樹, 英文名稱:Sour Creeper。
葉片帶有酸味,能生津解渴,早期原住民常摘它的嫩葉當作鹽的代替品, 在低海拔山區, 經常整片纏繞在樹冠層, 5月時, 滿山開滿粉紅色小花。
2021年1月16日跑去新店和美山登山步道, 撿到2顆很有特色的酸藤種子(很像阿凡達精靈水母 medusa), 於是拿回家種, 2顆都順利發芽。
酸藤的種子在低海拔山區很常見, 像極了阿凡達電影中的聖樹種子
酸藤在低海拔山區算是強勢物種, 耐旱耐濕, 經常爬到其他植物的樹冠層, 吸收陽光
如果你想發表或回應文章,必須先 登入不過如果您尚未註冊,請先 註冊(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