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3-September-2008 at 8:02pm | IP Logged
|
|
|
錢鰻又稱薯鰻,學者稱為裸胸鯙,這種沒有草根性的怪字「鯙」,大概找不到人能夠正確的發音。錢鰻是台灣話,拜託不要用華語來講,實在是相差太多了。早年本島岩石、珊瑚礁海岸的薯鰻是下雜魚,根本就沒人要。錢鰻上鉤之後會扭轉曲捲身體,把釣魚線和長長的鰻魚身體纏成一糰,其牙齒銳利生性兇猛,稍不留神就被咬傷,釣友、漁夫都不喜愛這種魚。
大約在 20 年或更早之前,秋末冬初,海岸潮間帶長滿了海藻,各種蟹類都爬到潮間帶來吃海藻,像現在漁港海鮮攤在賣的「石蟳」就是在此活動的主要角色,而薯鰻又是專門吃食各種螃蟹,特別是石蟳。所以冬初之際到海邊玩耍,千萬不要在淺海潮間帶的小水窪涉水玩。這些小水坑,有個專有名詞叫「潮池」。薯鰻在退潮之後常躲在潮池內待機捕食各種螃蟹,你要是腳伸入潮池裡玩水,一不小心就被薯鰻咬掉一個指頭。
20 年前在台北縣三芝一帶涉水釣臭都魚 ( 象魚 ) 的老釣友,很多人都偏愛舊鞋,以保護自己的腳掌。一般布鞋被薯鰻銳利的牙齒一咬都破,腳掌跟著就受重創,牛皮較老韌,被薯鰻咬到還能支持個一、二秒,反射動作踢一腳,大概就能把薯鰻給嚇跑了。
也同樣在那個薯鰻盛產的年代,宜蘭大理、石城一帶,初冬時鋒面一個接一個,常常連續二個月不能出海捕魚。討海人一年四季餐餐都要吃魚,未必是什麼高級魚,但總是「見腥就好」,在漁船不能出海的日子,即使是原本不值錢的薯鰻,也會變成高價的魚類。不能出海的漁夫左手拿一根粗鐵絲,前端絞緊生豬皮,右腰繫一根洗衣服敲打用的木棒,將鐵絲在石縫內左右抽送,薯鰻咬住便死咬緊不放,火速用力將薯鰻拉出,用木棒把腦袋砸爛,一天下來常常可捕薯鰻十幾二十斤。
薯鰻燉中藥要煮一天皮才會爛,自從有人引入港式三杯錢鰻的料理法,用極熱的油鍋將魚皮爆炒,再稍事燜煮即可糜爛。這道料理在海鮮餐廳已經成了內行人的名菜,這也正意味著薯鰻已經愈來愈稀有了。本文照片攝於澎湖望安鄉東吉村東吉島上的漁港防波堤,這是捕捉薯鰻的「薯鰻管」,內置臭魚,薯鰻進去出不來,而被活抓,養在海鮮館的活魚大概就是這麼來的。但這副薯鰻管已被棄置地上多時。當靠海吃海的漁夫都不再捕魚,也不就是文人比喻的失了根的蘭花了嗎?
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flickr.com/photos/op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