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uthor) |
|
k037583118 高級會員


註冊(Joined): 14-September-2008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1241
|
發表於: 16-October-2012 at 9:33pm | IP Logged
|
|
|
棘玉黍螺1847年原始發表學名為 Littorina cumingi spinulosa ,但其實1840年時,Swainson 把這系列的玉黍螺歸在Echinella 屬之下,後來卻又發現Echinella這個屬的名字在1824年時就被Bory de St Vincent佔用了,因此,1942年Clench&Abbotty再修改為Echininus屬。一直到1989年以前,棘玉黍螺的學名都是「Echininus cumingi spinulosus (Philippi,1847)」。
棘皮玉黍螺由於發表在1901,原始發表的學名為Echinella cumingi luchuana,但是一樣在1942年以後,1989年以前就變為「Echininus cumingi luchuanus(Pilsbry,1901)」。
1989年以前, Echininus與Tecarius 是歸為各自不同的屬,但是David G. Reid 在1989年發表了一篇文章「The comparative morphology,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the gastropod family Littorinidae(腹足綱玉黍螺科的型態學、親緣關係以及演化比較)」,對Echininus與Tecarius這兩個屬用型態學、親緣關係以及演化的方法分析。其中,光是重要關鍵的生殖系統相似數就高達11個(精囊.輸軟管.陰莖等…)。因此,這樣的結果就已經顯示Echininus與Tecarius 為同屬異名。 然而, Tecarius 發表時間&發表者分別為Valenciennes, 1832。早於Echininus。
所以這兩個亞種玉黍螺的正確學名應為:
棘玉黍螺Tecarius cumingi spinulosus (Philippi,1847)
棘皮玉黍螺Tecarius cumingi luchuanus (Pilsbry,1901)
那麼,分出這兩個亞種的原因為何呢?正是棘皮玉黍螺的原始文獻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提到「This variety resembles Tectarius spinulosa, but that is imperforate, while this has an open ,cylinderical umbilicus」。翻譯為:「這個多變的種類很像棘玉黍螺,但是棘玉黍螺無"孔",而棘皮玉黍螺則是開放且圓筒型的臍孔」。(當時Pilsbry把棘玉黍螺歸在Tecarius屬是正確的)。
 
Edited by k037583118 on 16-October-2012 at 9:48pm
|
回到本頁最上面 |
|
|
k037583118 高級會員


註冊(Joined): 14-September-2008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1241
|
發表於: 16-October-2012 at 9:36pm | IP Logged
|
|
|
但是,在棘玉黍螺以拉丁文與德文撰寫的原始文獻Abbildungen und beschreibungen neuer oder wenig gekannter conchylien, Bd3 並沒有明確指出臍孔的開閉性只有第一行提到:「testa late conica, imperforata」.英譯為:「shell widely conical, imperforate, ... 」。 意思為:「貝殼為寬椎狀、無孔,…」。並不等於無臍孔之意,再加上棘玉黍螺的原始手繪圖,也沒有畫出臍孔精確狀況。因此,目前看來,這兩個亞種誰的有效性是成立的還不知道。
 
Edited by k037583118 on 17-October-2012 at 12:42am
|
回到本頁最上面 |
|
|
k037583118 高級會員


註冊(Joined): 14-September-2008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1241
|
發表於: 16-October-2012 at 9:39pm | IP Logged
|
|
|
之後Rosewater 在1972年的Indo-Pacific Mollusca 2, 第527-528頁,將棘皮玉黍螺列為棘玉黍螺的同種異名,裡面也指出棘玉黍螺與正種卡民氏玉黍螺Tecarius cumingi cumingi (Philippi,1846)的地理分布是不重疊的(如下),此分佈與亞種的概念是一致的. (亞種的概念為:「分布在不同地理空間上的生物族群。因此,亞種是獨特的區域型族群」)
|
回到本頁最上面 |
|
|
k037583118 高級會員


註冊(Joined): 14-September-2008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1241
|
發表於: 16-October-2012 at 9:45pm | IP Logged
|
|
|
此外小妹2012年4月初在綠島旅遊,採集到一些棘玉黍螺系列的標本,臍孔的變化從完全沒有、一點點 到很明顯有臍孔。若依照Pilsbry當時描述的兩個亞種差異,那麼我採集到的玉黍螺就分別為兩個不同的亞種,但為何我卻可以在一個極小的地理區域,同時找到兩個同科同屬又極為像似,差異性很小的亞種?這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很明顯的,用地理分布的關係,就已經證明棘皮玉黍螺Tecarius cumingi luchuanus (Pilsbry,1901)是棘玉黍螺Tecarius cumingi spinulosus (Philippi,1847)的同種異名。所以,棘玉黍螺&棘皮玉黍螺的關係只有一個:棘皮玉黍螺為無效的同種異名。
這也是為什麼David G.Reid在他所有的著作裡並沒有研究對這兩個亞種任何生物學上的分析,卻在1997年出版的A new ovoviviparous species of tectarius(gastropoda: littorinidae) from niue, south pacific, with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genus,第210頁指出他也是認同Rosewater 1972年棘玉黍螺與棘皮玉黍螺的結論。
順道一題,同樣的原因也使得國外各個有公信力的期刊上,只要寫到關於Tecarius屬的玉黍螺,就只會出現棘玉黍螺的學名,而棘皮玉黍螺的學名則是完全消失不用了。
Edited by k037583118 on 05-November-2012 at 8:14pm
|
回到本頁最上面 |
|
|
frank hu 中級會員


註冊(Joined): 17-July-2003 所在地國家(Location): Taiwan 文章數(Posts): 724
|
發表於: 16-October-2012 at 11:49pm | IP Logged
|
|
|
|
回到本頁最上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