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快報 No:422




  天	文    快    報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TAIPEI ASTRO-CIRCULAR          NO.422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June 28,1997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
   發行人: 阮 國 全	      審訂: 陶 蕃 麟		  編輯: 詹 靜 純
 ───────────────────────────────────────
 
	    ☆ ☆    金 牛 座 T 型 變 星 的 磁 場 特 徵    ☆ ☆
 
     雖然在宇宙中到處都有恆星正在形成,但對天文學家而言,仍然有許多方面是個謎;
 其中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恆星形成的最早階段是在一片濃厚無法看透的塵埃或氣體中發生
 的。對這個形成階段雖不甚瞭解,但許多人相信從促進物質凝聚的吸積( accretion)至
 噴流的形成,磁場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但是由已誕生的星球所存有的磁場來看,上述的
 說法並不能完全讓人信服。
     然而在金牛座有一顆相當活躍而年輕的星球可能可以提供直接的觀測證據,證明一顆
 發展中的恆星會將磁場向外拋失。Tom Ray(Dubli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和同事們從1992年開始利用MERLIN的無線電望遠鏡觀測網,以波長6公分的無線電波觀測T
 Tauri S ,這是一組肉眼可以看到伴星的雙星在南邊的一顆(或許是三星的系統)。這些
 天文學家們最近發現這個系統的兩側各噴出一團移動快速的氣體,這兩團移動方向相反的
 氣體內含有高能的電子,會放射出不同方向的圓偏振無線電波。Ray 和他的同事們在今年
 1 月30日出刊的自然(NATURE)雜誌上解釋說,造成這種偏振方向會相反的最可能的原因
 就是強大的磁場。Ray的研究小組計畫要繼續追蹤觀測T Tauri S的噴出物遠離這顆星球的
 過程,期待在這個觀測過程中有機會一探恆星形成過程的新貌。
 (轉譯自SKY & TELESCOPE 1997年6月份)
 
		      ☆ ☆    熱  鬧  的  七  月    ☆ ☆
 
     最近你是否曾注意黃昏後在西方的天空有一顆非常亮、黃白色的星呢?那就是金星,
 亮度約-4等。七月下旬天黑之後仔細注意金星的右下方有一顆白色亮度為-0.1等的亮星,
 那是較少機會看到的水星。另外有兩顆行星衝,分別是七月二十一日的海王星,亮度可達
 7.8等,視直徑2”.34,以及七月三十日的天王星亮度 5.7 等,視直徑3”.75,用小型望
 遠鏡可以看到。暑假期間天王星與海王星分別位於摩羯座與人馬座,在入夜之後往東南方
 向的天空用望遠鏡即可看見。觀測資料請參考1997天文年鑑。
 
		     ☆ ☆    七  月  份  的  流  星	☆ ☆
 
     在整個七月份中都有機會看到流星,尤其是在中旬以後,有較壯觀的流星群可觀賞。
 在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二十五日會出現美麗的摩羯座α流星群,八月二日是極大期,輻射點
 位置赤經=308°,赤緯=-10°。流星的母體是周期 3.6年的本田彗星,流星的特徵是速度
 慢。七月二十日至八月十日出現的寶瓶座δ南及寶瓶座δ北流星群,極大期各是七月三十
 日(當夜的月相是眉形月,下半夜二時以後會影響流星的觀測)與八月四日(當天農曆初
 二,不影響觀測)。寶瓶座δ南流星群,特徵是速度快有痕且相當亮,預估每小時有十五
 至二十顆流星出現,輻射點位置赤經=340°,赤緯=-16°。寶瓶座δ北流星群的速度也相
 當快,輻射點位置赤經=337°,赤緯=0°。有意觀測者可以到較沒有光害的地方,用裸眼
 觀看即可。
 
       	   ☆ ☆    大 尺 度 結 構 的 群 聚 構 造    ☆ ☆
 
     大約十年前,天文學家發現一個決定性的證據,證明在局部宇宙中(紅移z小於0.2,
 也就是在距離地球大約30億光年範圍之內的部份)有大尺度的結構。研究人員們猜想早期
 宇宙中(現在 z比較大的地方)不會存有由星系構成的片狀、絲狀或牆壁狀構造,因為根
 據宇宙模型推演的結果,這些大尺度的構造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形成。然而,最近有一
 個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紅移z平均是2.5的星系後發現,有關上述星系的大尺度結構的推演或
 許是不正確的。
     Judith G. Cohen(Caltech)和她的同事們利用口徑10公尺的凱克(Keck)望遠鏡觀
 測了140個紅移落在 Hubble Deep Field及其附近區域的星系。在這些星系中,發現有6個
 群組全都介在z=0.3到z=0.6之間。若要詳細地說明這些群組的出現代表什麼意義可能還太
 早了,畢竟他們觀測的樣本只是天空中的一小塊區域,無法代表全部情況。Cohen 的研究
 小組在1996年11月1 日提出他們的想法,認為既然已在局部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中發現高紅
 移的星體,那麼也該擴展他們的紅位移搜尋至鄰近的區域,找找看遙遠的星群中是否也有
 這種高紅移的星體。
     由上述的觀測結果看來似乎還不足以推翻現在的宇宙模型,但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天
 文學家們則已發現超星系群有高紅移值的證據。Jean M. Quashnock、Daniel E. Vanden
 和Donald York 最近編纂了一個名為「重元素類星體吸收源」的目錄。事實上,這個目錄
 收錄了許多介於地球與遙遠類星體之間非點狀星體。這些非點狀星體會吸收一部份類星體
 發出的光,只要根據類星體的光譜中有哪些成分被吸收掉,就可以由譜線的一些性質得到
 這些非點狀星體系統的大小和紅移值。研究小組同時指出一直到 z=3的範圍內都存有大尺
 度的群集構造,這表示星系(或形成星系的雲氣)在大霹靂之後的十億年之內都是聚集在
 一起的。(譯自Sky & Telescope六月號)
 
	       ☆ ☆	本館展示場完成七月二十日全面開放    ☆ ☆
 
     在今年二月初本館部份開放之後,最受矚目的展示場終於完成,定於七月二十日正式
 全面開放。展示場共有三層,分為九個區,內容有古代天文、地球科學、太空科技、望遠
 鏡與天文台、太陽系、天球與星座、恆星、星系、宇宙論。竭誠歡迎大家蒞臨參觀。

 
    (以上天文快報轉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電子布告欄 Tel: (02)28314296)

ps:凱克(Keck)望遠鏡的拍攝效果



回首頁(Home)回上頁(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