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快報 No:423

發信人: skking@ms10.hinet.net (), 信區: astronomy

標 題: 天文快報 No:423

發信站: DCI HiNet (Fri Aug 1 12:12:26 1997)

轉信站: cis_nctu!news.cis.nctu!UUserv.Net.tw!news.neto.net!feeder.seed.net.tw!

來 源: ms10.hinet.net


天 文 快 報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TAIPEI ASTRO-CIRCULAR   NO.423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July 24,1997     TAIPEI ASTRONOMICAL MUSEUM
台北市士林區基河路363號  TEL:8314551 FAX:8314405 BBS:8314296
發 行 人: 阮 國 全  審 訂: 陶 蕃 麟  編 輯: 詹 靜 純

☆ ☆ 愛 護 我 們 的 天 文 館 ☆ ☆

  本館於七月二十日全面開館以來,每日參觀的民眾達數萬人次以上,尤其以展示場參

觀的人次最多。展示場中少部份模型因使用不當,造成儀器故障或受損,目前已全力搶修

。天文館竭誠歡迎民眾蒞臨參觀,惟呼籲珍惜並愛護館內展示品,操作使用之前詳閱說明

,讓下一位來賓也能享用。

  ☆ ☆ 八 月 十 三 日 英 仙 座 流 星 群 最 大 ☆ ☆

  英仙座流星群雖然不是全年中最佳的流星群(最佳的是雙子座流星群),卻是較多的

人觀測的流星群。,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注意,最早的觀測紀錄可追溯到西元前三十六

年。今年七月二十至八月二十日為英仙座流星群出現的時間,極大期在八月十三日,英仙

座約在晚上十一時從東北方升起,預計當天出現的流星數目可達四十至八十顆。當天月相

為凸形月(農曆十一日),半夜過後較適合觀測。

  英仙座流星群輻射點位置赤經=3h°,赤緯= +57°,流星平均亮度約2∼3等,速度相

當快,平均時速六十公里。流星的流星母體為周期性彗星Swift-Tuttle,上一次造訪太陽

系是在1993年。通常彗星來過之後,流星群的流星數目會增加,然後漸漸減少。

☆ ☆ 銀 河 系 中 的 反 物 質 雲 ☆ ☆

  利用康普敦伽瑪射線觀測站(Compton γ-ray observertory,簡稱GRO)的幫助,最

近偵測到一個巨大但稀薄的反物質雲(antimatter cloud)。若這團反物質雲位在我們的

銀河中心附近(離地球約二萬五千光年處),那麼它的直徑大概是3000光年左右。

  William R. Purcell(美國西北大學)和他的共同研究者們將 GRO指向銀河,並利用

GRO 上所載之γ射線能譜儀掃瞄銀河的幾處地方。如同這些科學家在四月二十八日的第四

屆康普敦研討會上所做的解釋一樣,能量高達511000電子伏特(eV)的γ射線是從人馬座

的銀河中心西方約數度遠處發射出來的。這種γ射線是由一個電子和一個正子(電子的反

物質態)互相碰撞、殲滅對方的過程中產生的。

  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仍不清楚正子是如何產生的。正子─電子的殲滅過程在我們銀河

系中心也曾看到過,並懷疑正子可能是來自活躍星系(例如位於室女座的 M87)兩端的噴

流。這個新發現的正子群就可能與我們銀河的活躍核心發射出的噴流合併。根據 Purcell

的說法,正子可能是由放射性元素產生的,而這些放射性元素是來自於一群超新星,這或

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我們銀河系的東側(偏下方)缺乏一團應該由噴流形成的雲。

  「反物質」這個字詞可能會引起毀滅的聯想,但地球上的人無須擔憂在我們的附近會

有這樣的雲。SKY& TELESCOPE雜誌根據這個物體發出的總γ射線輻射量估計,認為太空中

正子的密度每幾百立方公尺中只有一個正子;如果有一天地球真的衝進了像這樣稀薄的反

物質電漿中,我們的大氣會吸收太陽一兆分之一的能量。不過,這個反物質雲的發現至少

為銀河許多奧妙的物理過程點燃一盞明燈。(譯自SKY& TELESCOPE,July,1997)


☆ ☆ 銀 河 系 中 的 反 物 質 雲 ☆ ☆

  今年四月即將結束的時候,兩組研究者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指出在我們的太陽系之

外發現了兩個截然不同的行星。

  美國哈佛-史密松寧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的Sylvain G. Korzennik、高地天文台(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的Timonthy M.

Brown 和其他六個共同研究的學者在4月25日宣佈:北冕座ρ星(ρ Coronae Barealis)

旁邊似乎有一顆看不見的伴星以39.6個地球日的週期繞著它旋轉。他們是利用亞利桑那州

Whipple天文台1.5公尺的反射式望遠鏡觀測ρ星前後移動運動(徑向運動)的情形,偵測

到這顆行星的存在。

  北冕座ρ星是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亮度約五等,距地球約54光年遠。假若這顆恆星

的質量與太陽相當(由它的光譜型態猜測的),那麼這個看不見的行星的質量相當於 1.1

倍的木星質量,並且離ρ星約0.23天文單位(約三千四百五十萬公里),只有水星至太陽

平均距離的60%。

  根據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Alan P. Boss的

說法,這顆行星顯然比其他稱為「熱木星(hot Jupiter)」 的行星容易發現,因為那些

行星都離它們的母星較近,所以更難發現,天文學家們相當懷疑質量這麼大的行星能否在

距恆星這麼近的範圍內形成。他們認為這種大行星應該在離母星比較遠的地方生成,然後

因繞母星旋轉而漸漸向軌道內側移動。Boss又說到,北冕座ρ星或許可以證明在不同的太

陽系中的不同地方,向內側遷移的運動會停止。

  三天後出現了第二個聲明。波士頓大學John R. Mattox在維吉尼亞州的Williamsberg

所舉行的伽瑪(γ)射線天文學者會議中,宣佈了他的研究成果。Mattox和他的同事利用

一項裝載在γ射線天文站(GRO)上的儀器去計算Geminga星有如雷達掃射般的旋轉週期,

Geminga是一顆難以理解的波霎,離地球約500光年遠。總和了 GRO六年的觀測資料和先前

利用其他人造衛星觀測到的資料後,這個研究小組推論出可能有一個行星質量為地球 1.7

倍,以5.1年的平均週期環繞這個波霎。

  Mattox認為Geminga的行星"必須再確認", 因為這個波霎的發射譜線的位移只追蹤了

一個週期, 這些譜線的位移也可能只是反應了波霎內部結構的變化。GRO的時間偵測器可

能無法再繼續追蹤 Geminga,但是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方法去檢測,也就是假設這個行星的

軌道面平行於我們視線方向,那麼它應該在公元2000年時與Geminga形成掩食現象。

  以上這兩個行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於其上,因為北冕座ρ星的行星燒焦的表面,溫度

幾乎達到攝氏 300度左右。 而根據賓州大學 Aleksander Wolszczan的推測,任何環繞在

像Geminga 這樣高能波霎四周的行星,隨時可能遭到來自波霎的高能粒子撞擊,這種撞擊

的威力足可比擬最猛烈的太陽閃焰爆發現象。甚至如果這個行星之前曾經歷 Geminga演化

過程中的超新星爆炸,那麼行星上生命賴以生存的大氣和海洋極可能早就毀於劇變中了。

 譯自 SKY & TELESCOPE,July,1997)

 (以上天文快報轉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電子布告欄 Tel: (02)8314296)

回首頁(Home)回上頁(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