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4-April-2008 at 10:12am | IP Logged
|
|
|
食物供應鏈下的產物──麻痺性貝毒
麻痺性貝毒是一種神經性毒,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避之唯恐不及的毒素。目前研究產生的原因發現,它主要是來自有毒的渦鞭毛藻及具麻痺性貝毒的細菌,再經過食物鏈的網路轉換與流動,造成毒害。現存的海洋藻類有 19,000 ~ 25,000 種,其中有三百種會引起藻華(在水中滋生大量的浮游植物,而使水變色)現象,而當中又有 30 ~ 40 種經證實含有毒性成分,渦鞭毛藻就占了最大宗。
藻類是海洋生物初級生產者的食物來源,草食性魚類及濾食性貝類(如西施舌貝、牡蠣、文蛤、海瓜子、淡菜)都以藻類為主食,濾食性貝類在攝食毒藻後,毒素不會排出體外,卻蓄積在體內。
然後在食物鏈供應下,一級肉食動物吃草食性動物、濾食性貝類;大型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等二級肉食動物吃一級肉食動物;三級凶猛和哺乳動物吃二級肉食動物。有些抵抗力弱的海洋生物(如魚類),不小心吃進了有毒生物,很容易中毒死亡。
但是像西施舌貝、銅鑄熟若蟹這類抵抗力較強的生物,會蓄積毒素在體內,更進而轉化成貝毒,只是物種、發生地不同,所含的毒素也不盡相同。截至目前,已被證實的毒素包括麻痺性貝毒、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及失憶性貝毒。
因為毒藻之害所引起的貝毒案例相當多,分布於全球各地。日本的長崎、三重、岩手,美國的華盛頓、麻塞諸塞、阿拉斯加,加拿大,南太平洋洲的紐西蘭布蘭堤灣、澳洲瑞納港,歐洲的法國莫內港,智利,以及臺灣都發生過麻痺性貝毒。
麻痺性貝毒有多毒?從民國七十五年及八十年發生在高屏及嘉義地區的西施舌貝毒事件,便可一窺其嚴重性。二起事件的民眾在食用養殖的西施舌貝約 30 分鐘後,嘴唇、舌頭、臉頰便開始發麻,並伴隨著灼熱感。緊接著,頸部、手腕、雙手及雙腳的末稍有麻痺現象,甚至有嘔吐症狀。更不幸的是,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有二人因毒性太強而死亡。
從出現症狀到發病死亡,不超過一天時間,比 SARS 病毒還要來得強,問題是養殖的西施舌貝本身不含毒性成分,食客怎麼會中毒?經解剖貝體分析毒性成分得知,是西施舌貝所含有的麻痺性貝毒在作怪,而主要的毒害來自毒性很強的膝溝藻毒素。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原來是養殖地區水質遭到污染,如耗氧性污染物質導致水體溶氧量減少,於是渦鞭毛藻開始大量繁殖,即使西施舌貝不含有毒成分,但在攝取毒藻之後蓄積體內,便成為有毒的西施舌貝,在食物鏈供應下,倒楣的民眾便成為西施舌貝毒的受害者。
有一些蟹類,如銅鑄熟若蟹、花紋愛潔蟹、鏽花脊熟若蟹、雷諾鱗斑蟹的身上,也都含有高量的麻痺性貝毒,另外,玉螺、織蚊螺等螺類也都含有少量的麻痺性貝毒。就目前研究毒蟹及毒螺的文獻發現,牠們所含的毒素和食物鏈脫離不了關係。螃蟹及螺類皆屬雜食性生物,管它毒藻、有毒貝類,全部都吃進肚子裡去,毒素因而蓄積在體內,成為含毒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蓄積麻痺性貝毒的主要形成原因,經過學者研究推論,和具麻痺性貝毒生產性的有毒渦鞭毛藻及細菌有相當大的關聯。就算渦鞭毛藻沒有毒,一旦與具麻痺性貝毒生產性的渦鞭毛藻或細菌發生了轉化作用,就會成為麻痺性貝毒的來源。再經由海洋環境及營養素的供給,渦鞭毛藻會大量生長並做為濾食性及草食性動物的食物來源,然後在食物鏈的環環相扣下,濾食性及肉食性動物就會很容易蓄積麻痺性貝毒毒素。
至於麻痺性貝毒的毒害來源是來自渦鞭毛藻,還是含毒細菌,或是兩者結合造成的,研究學者的意見仍有分歧,不能做出最確切的認定,但對於食物鏈在蓄積毒素的這一個環節扮演相當重要角色的觀點上,卻趨於一致。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7953&ctNode=40&mp=1
__________________ 站長 ...澎湖~真是貝類的天堂
|